通过铜锈该如何辨别铜雕?
铜器工艺品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中,铜器工艺品也成了一种潮流了,越来越多人懂的欣赏了。那么我们如何通过铜锈来辨别铜雕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铜雕是人们将铅、锡、铜等矿石等原料经过熔炼氧化后,将其所形成的集合体还原提炼出纯度较高的铅、锡、铜,再根据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在一起铸造而成的。在其形成后所经历的复杂环境中,各种金属被重新氧化而成了类似铜矿石的盐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轮回"的过程。
铜锈产生的状况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湿度大、温度高时,铜雕表面的化学反应程度相对剧烈,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也相对多些,这一时期是铜锈的生长期。相反当干燥、寒冷时环,铜锈的产生速度变缓甚至停止,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也减少,这称之为铜锈的休眠期。生长期、休眠期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不断交替。生长期到来时,新的化学反应在以前的生成物、铜锈的孔隙中发生,铜锈的多孔性越来越低,锈蚀之间也时常有反应发生。这些致使铜雕表面的古锈蚀不但量多,且密度、硬度都很大,成分复杂、颜色丰富,有的锈蚀就像璀璨夺目、五彩斑斓的宝石。此外锈蚀的产生也受地域的影响,这与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中的各种酸、碱、盐的含量有关系。例如,我国南方出土的铜雕锈蚀的程度较北方的严重,人们常将南方地区出土的锈蚀较重的铜雕称为"水坑货"。
具体而言,铜锈大多都是由组成铜雕的金属铜、锡、铅等金属成份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铜的各种盐类,颜色多以绿、蓝为主。存世时间短、保存较完好的铜雕表面锈蚀较轻,一般会有如"黑漆古"或"水银皮"等氧化膜层,这些层膜同样是铜雕的组成物质被氧化、溶解或侵蚀后富集、沉淀而成。例如内蒙古、新疆等沙漠中出土的铜雕多数都有"水银沁"或"黑漆古"等漂亮的皮壳。
古锈蚀在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受复杂环境中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作用,如:污染、风化等,在这些作用的长期交替作用下铜雕会形成一种独特的风貌。这些相对稳定的锈蚀是铜雕数千年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妥协的历史产物,呈现出和谐的自然美,也是其饱经沧桑的象征。它们不仅能反映出铜雕的原料组成,还记录着铜雕与环境"相处"的漫长岁月中的各种信息。从这一层面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对锈蚀的分布,形态、颜色、光泽等等来判断铜雕的真伪。
相关文章推荐:铜佛像怎么鉴定
观看本文的网友还看了: